80個品種調出醫保 9月1日起執行(附名單)
近日,據業內流傳,有80個品種即將調出省醫保,9月1日起執行。
文件顯示,為貫徹落實國家醫療保障局“原省級藥品目錄內按規定調增的乙類藥品,應在三年內逐步消化“,某省醫保局、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確定了省增補藥品2020年調出品種。現就做好調出工作通知如下:
調出數量:
省原省增補藥品中,28種(具體到劑型,下同)已納入2019年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;10種屬于《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(化藥及生物制品)的通知》范圍的藥品已于2020年7月1日調出;本次再調出80種。
本次調出品種自2020年9月1日起執行,屆時所調出藥品的費用,省基本醫療保險、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和生育保險基金不再予以支付。
文件顯示,各統籌地區要嚴格落實通知要求,確保平穩順利實施。各級醫保、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要及時更新維護信息系統藥品數據庫,做好與定點醫療機構的對接。各定點醫療機構要做好參保患者溝通解釋工作。各地在執行過程中遇有重要情況和問題,要及時向省醫保局、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報告。
梳理后發現,此次阿莫西林雙氯西林、美他多辛注射劑、乳酸菌素、丁桂兒臍貼、復方川貝母片、復方石韋片、乙酰半胱氨酸滴眼劑等品種均在9月1日調出該省醫保。
官方發布曾消息,地方增補目錄按照442原則消化:資料顯示,剔除納入19版醫保品種后,地方仍增補近3000個品種,合計銷售1800億;進一步剔除國家版監控目錄后,仍有1400億銷售,按照10%速度下降,三年可騰出近300億空間。
業內有觀點認為,取消各地增補,增加報銷限制,這一改變仍是以藥品臨床價值為出發點,增強了國家醫保局對于醫保目錄的把控能力。同時對藥企來說,核心品種納入國家醫保顯得更加重要。
哪些品種,會乘上醫保的東風?
目前,已包括甘肅、寧夏、新疆、廣西、浙江在內,共有20個省份落地實施地方增補目錄調出,其中,西藏、云南、河北、上海、安徽等省份公布了2020年7月1日前的調出目錄名單;北京、寧夏、新疆、廣西、重慶等地也同時公布了最終調整和消化時間。
除了一批品種調出醫保外,國家醫保也已經建立完善的動態調整機制,原則上每年調整一次。
9月1日,《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》正式施行,據了解,滋補品、保健品、疫苗等不納入目錄,被有關部門列入負面清單的藥品將被調出目錄,價格或費用明顯偏高企業沒有合理理由的藥品、臨床價值不確切可以被更好替代的藥品也可以被調出目錄。
與此同時,國家醫保局發布的《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(征求意見稿)》公開征求意見。該征求意見稿的最大亮點是,納入更多的創新藥,包括國產創新藥,進口創新藥。比如在擬新增的7類藥品中,第3、5和7條,都針對創新藥作出了規定。
從2019年的醫保目錄調整,可以初見端倪:2019版的醫保目錄共調入158個品種,調出140個品種,調入品種中有較多新藥。
有研究機構分析后認為,以2017版和2019版醫保目錄為例,醫保目錄的調整有利于用藥結構的調整,對比17版醫保目錄后,19年的目錄調入品種涉及金額少,但增速更快,調入品種2018年達到140億銷售額。
從調出品種來看,相比17版,19年的涉及金額高出20倍,調出品種2018年的銷售額為385億。若按照30%的年均下降速度,則3年內能騰出200億空間。
在眾多醫保政策的出臺下,醫保基金不斷騰籠換鳥趨勢已成定局,我國創新藥的市場占比有望持續升高,預計2022年上升至25%。
醫保,放量效應明顯
納入醫保,就會促進品種快速放量,這點毋庸置疑。
一定程度上,平安證券數據顯示,醫保基金仍是我國衛生支出主要支付方。2018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約5.8萬億元,其中政府支出1.64萬億元(占比28%),社會衛生支出2.49萬億元(占比43%),個人衛生支出1.67萬億元(占比29%)。社會衛生支出主要是醫保基金支出,所以醫保現在仍然是我國衛生支出的主要支付方。
以利拉魯肽為例,其2017年通過談判納入醫保實現了高速放量,利拉魯肽的原研藥企是諾和諾德,該品種2011年10月在國內上市,因為定價較高,進入醫保前在國內市場規模不大,進入醫保后,開始實現快速放量,當季銷售額和銷售量增速分別達到72%和225%,較之前大幅提升。
截至目前,屬于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藥品目錄的品種全部調出國家醫保,各省也將其調出地方醫保,經平安證券測算,20個監控目錄品種銷售額在653億元左右,隨著部分品種被移出醫保目錄,各地增補的取消,將釋放大量醫保資金。
如今,各企業要立刻評估產品線,若想實現放量,以地方增補“曲線救國”已經不可能,核心品種進入國家醫保目錄才是最重要的。